——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——
企业宣传行业垂直网站从集团金牌到全国赛场的自我突围
2024 年,李欣曾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碳排放竞赛中一举夺金,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机敏的临场反应,让不少人觉得她已站在职业生涯的 “高峰”。可当国家级碳排放监测员竞赛的消息传来,她却没有半分犹豫,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公司集训选拔。“成绩只代表过去,唯有不断突破自我,才能真正进步。” 面对“拿过集团金牌何必再拼”的疑问,李欣的回答坚定而清醒:“ 全国赛场的更高平台,才是检验能力、突破自我的新起点。”
集训开启后,李欣便以“海绵吸水”的姿态投入学习。她深知理论是实操的根基,课上全神贯注听讲解、勤做笔记善提问,课后则一头扎进题海。公司编制的800道专项题库、去年全国竞赛的1800道选择判断题、中石油内部1400 道安全试题、教练额外整理的200 道模拟题……近5000道题目,她放弃休息时间,用碎片时间刷题、总结错题、打磨解题技巧。高强度的研磨终见成效,她最终能在15分钟内完成300道试题,正确率稳定在99% 以上,用汗水筑牢了理论根基。
实操训练中,李欣更是将“敬业”刻进每一个动作里。碳排放监测对操作规范与数据精准度要求极高,在测量烟气二氧化碳浓度、流量测试、用电设备测试三大核心项目中,她逐帧拆解操作要领,预判每一个可能的扣分点,反复调整仪器使用方法与操作姿态。每完成一轮练习,她都会主动召集队友“复盘”:“接口旋紧程度会不会影响气密性?”“读数口述时怎样表达更规范?” 她坚信“成功没有捷径,只有不停练习”,硬是将每一个动作练成本能,朝着“零失误”的目标全力冲刺。
从“排名第七”到锁定参赛资格
集训队汇聚了公司各单位精选的11名优秀选手,“每3天一小考、每15天一大考,按累计排名遴选7人参赛”的规则,让这里成了“没有硝烟的战场”。初期,巨大的压力让李欣陷入“通宵刷题”的误区,可盲目堆砌时间并未带来成效,第一次淘汰赛中,她因状态不佳仅排第七,险些错失机会。
这次失利没有击垮李欣,反而让她冷静反思:“光靠拼时间不行,得找对方法。”她迅速调整策略,放弃“广撒网”的题海战术,转而针对模拟中的短板查漏补缺;同时总结出错题归类、情境复现、口述模拟等适配自己的训练方法,一步步稳扎稳打。心态与方法的转变立竿见影,后续淘汰考核中,她的排名稳步提升,始终稳居总排名前三,最终以优异成绩锁定参赛资格,拿到了进军全国比赛的“入场券”。
腰伤难阻初心,赛场绽放光芒
抵达吉林赛场后,挑战再度升级。为适应北方气候与环境,李欣和团队不顾旅途劳顿,在酒店房间模拟赛场布置,通宵达旦进行实操演练与理论背诵。可酒店有限的条件迫使他们采用非常规体位操作,一次次弯腰、转身、持稳设备的动作,让李欣的腰部不慎受伤,剧痛难忍。
“比赛临近,不能松劲!”这是李欣给自己的叮嘱。她每天戴着腰封、服用止痛药,坚持完成全部训练计划,直到比赛前一天,还在一遍遍默念操作流程、调试仪器。教练与队友劝她休息,她却总说“没事,我能坚持!”这份不肯退缩的坚韧,源自她对比赛的敬畏,更源自对碳监测事业的热爱。
9月3 日,全国竞赛正式打响。面对来自各地的行业精英与陌生设备,李欣带伤上阵,始终沉着冷静。七项个人项目中,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考核,还是烟气测试、流量计量等实操环节,她都力求每一步精准到位、每一组数据反复核验。凭借平日练出的肌肉记忆与规范动作,她步步为营,在三天赛程中全程零松懈,最终圆满完成所有项目,不仅展现出高超的专业技能,更以顽强的意志赢得了裁判与对手的高度认可,成功斩获银牌。
“这枚银牌是奋斗的印记,更是新的起点。”赛后,李欣坦言,这次竞赛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团队支持与个人坚持的力量,也让她对未来新能源监测事业充满信心。从集团金牌到全国银牌,李欣用拼搏战胜挑战,用敬业打磨实力,用汗水浇灌梦想。她的故事,正是新时代技术从业者“敢突破、肯吃苦、能担当”的生动写照。(刁薇 廖光明)